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传说 > 正文

靖王府与红拂女

发布时间:2014-07-23浏览次数:3237

江南古陆传说卷插图-(18).jpg

传说祝桥南小庙曾被称为关帝庙,又称靖王府。称关帝庙,是因为乡民供奉关老爷。但为何又称靖王府?原来南小庙又供奉着李王菩萨,也就是李靖王。李靖王旁供奉的则是靖王妃与观音大士。府内匾上书有“威灵显赫 威显王李靖”几个大字。靖王府几经战乱,曾毁于战火。后人在盐仓另建一座关帝庙。民国八年,发大水时,盐仓被淹,唯独这座庙四周无水。百姓奇异,遂将盐仓关帝庙又称为靖王府,开门复庙后,香客盈门,凡初一、十五,香火更旺。

听老人们细说,此靖王其实就是托塔天王李靖下凡的托身。李靖因没战胜孙悟空,受到了玉皇大帝的惩罚,玉皇大帝责他下凡受苦,重经磨难。李靖十分苦闷,恰遇北小庙的弥陀佛。弥陀佛劝戒李靖:“你何必留恋天廷呢?消长潮来去,盈亏月缺圆,浮生能识破,不值一文钱。”

公元571年,正值北周末世动荡时代。李靖托世安吉一户贫穷人家。出生那天,弥陀佛前来致贺,并嘱李父,此孩子长大后宜从医治病。李父遂给李靖起名“药师”,一心盼望他长大后能当名医生。

李靖渐渐成人,果然医术高明,乡里求治者甚多。李父死后,家境贫寒,李靖不得不四处游医,同时去寻找舅父庇护。

李靖的舅父住在京北,即长安。舅父姓韩,名擒虎,力大无比,是隋朝的开国将军。李靖找到了舅父韩擒虎,但舅父对李靖十分冷淡。李靖生性磊落慷慨,胸怀大志,见舅父看不起自己,感到抱负难展,也就离开了京北,只身去了西京(今扬州)。

且说李靖到了西京,举目无亲,独自在瘦西湖畔散步。忽遇一胖和尚提着一只布袋迎面走来,胖和尚走到李靖跟前,对他上下打量一番。李靖心异:此和尚非闲人。李靖便合掌问道:“师父,我叫李靖,现流落此地,不知何去何从,请师父指点迷津。”胖和尚笑道:“我知你是李公子,你从京北前来,抱负难施。”李靖大惊:“师父莫非是神仙?”

胖和尚又笑道:“老衲原生于华林园龙华树下,人称布袋和尚。”

李靖更惊,赶紧下跪:“师父原来是弥陀佛下生,请受我一拜。”

弥陀佛哈哈大笑起来:“快起来,快起来,别让人看了笑话。”

弥陀佛扶起李靖,对他说:“你若真心报国,不妨去寻你昔日好友杨素,杨素现正在西京担任留守宰相。你见了他,切记一定要不亢不卑。他会成全你的理想。不过,你若有负于他,则必有大难。”

李靖拜辞了弥陀佛后,即赶赴留守相府,通报了姓名后,杨素果然召见了李靖。

杨素和李靖相见,十分高兴,李靖和他谈经论武,不亢不卑,深得杨素赏识。杨素认为他将来一定是辅助朝廷的良才。杨素还表示,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向朝廷举荐的。

李靖在杨府住了数月,却不见杨素有动静。心中不免闷闷不乐。

一日,李靖正凭窗长叹,杨府一名家伎忽手执红佛出现在他的面前。她笑着问:“你为何独自一人长叹?”

李靖平日与杨素交谈时,此家伎总是手执红佛待客在旁。原来她见李靖仪表堂堂,经纶满腹,心里早已十分仰慕。李靖对他也不避外,便细说了自己的来历。她听后妩媚一笑:“自古道,有志者事竟成。你堂堂一男子,且能为眼前之困阻而烦心,将来又岂能成全大事?”

李靖闻言,羞愧万分。自己怎么还不如一女子的见识之远大呢?

当夜,李靖夜不能入寐。披衣临园,赏月消愁。此时,一翩翩少年郎走到李靖跟前,少年郎说:“自己从小失去父母,后被杨素收留府中,虽学得文韬武略,却无报国机会,心中十分烦闷。”

两人谈得十分投机。李靖始知少年郎姓张,欲与少年郎月下结拜为兄弟。末料,少年郎开怀大笑:“我仰慕你的才华,知你烦闷,故前来相谈。我并非要叙兄弟情谊,只是希望能终身与你相伴,跟随左右,辅你功成名就。只可惜我是男儿身罢了,若我能化成一娇女,必当侍候相伴你终身。”

李靖闻言大笑:“你在戏笑我了,你若真是女儿身,我定娶你为妻。”

少年郎喜形于色:“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呀!你不后悔你的承诺吗?”

李靖惊异:“莫非你真是女的?”

少年郎面带笑容:“不。不过我有个孪生妹妹,你不嫌弃,我就作个媒,意下如何?”

李靖又惊又喜:“果真如此?我定娶你妹为妻。”李靖和少年郎长谈一宵,十分投机。少年郎临分手时握着李靖的手说:“实不相瞒,我明天就要启程去京北了,小妹交给你了,你可不能负了我拜托之意呀!”

李靖满口答应。

少年郎走后,李靖当晚在卧室里果真等到了少年郎之妹。不过,令他惊异万分的是,少年郎的妹妹就是杨府见到的家伎红佛女。两人一见面,又惊又喜,相谈甚欢。

红拂女当夜就宿在李靖处,晨时,红拂女才如实相告,她和少年郎并非孪生兄妹,所谓的少年郎只是她女扮男装自作媒而已。李靖更是喜出望外,对红拂女又敬又爱。

红拂女说:“杨素收我为家伎,又让你暂居此处,他若知你我成婚,必加罪于我们,你在此暂居已数月,他并没有向朝廷举荐,只是希望你陪他谈经论武而已,你的前程也必会断送于此。不如,我俩趁早速速离去,暂往太原避难,我认识一个叫刘文静的人,他可以帮助我们。”

李靖想了片刻,觉得红佛女言之有理,于是两人就双双携手潜逃。

李靖夫妇潜逃太原途中住进了一家灵石旅店。在旅店门外,有一粗犷的虬髯客正醉卧在地上。红拂女就嘱李靖将其扶起,移入屋内,红拂女悉心照料,十分尽心。虬髯客酒醒之后,再三感谢红拂女。因问起红佛女名姓,得知她也姓张,虬髯客万分高兴,赶紧跪地:“小弟也姓张,望姐姐认我为义弟,我当陪同你们共去太原谋事。”李靖夫妇当即答应,遂和虬髯客一起来到太原。红佛女找到了旧友刘文静,刘文静又介绍李靖认识了李世民。此时李渊已是隋朝大将军,李世民只是个“高干子弟”,他和李靖长揖就座,下棋论艺,两人旗鼓相当,交谈也十分融洽。

李世民欲留李靖长住,但李靖谢绝了。原来,虬髯客对李靖说,你们夫妇俩现连个住所都没有,传闻杨素已死,我们不如暂回西京,凑些钱款。只要有了钱款,将来干大事也不难了。李靖夫妇于是跟着虬髯客回到了西京。虬髯客将自己的屋宅和历年积蓄、家具等捐赠给李靖夫妇后,遂带妻子策鞭远游了。临行只留下了一句话:“以后有了好消息会传给你们的。”世人曾将李靖、红佛女、虬髯客的此段交往称为“风尘三侠”。

且说,李靖不但得到了虬髯客的经济资助,而且从虬髯客留下的兵书中获得了大量知识,文韬武略,大有长进。不久,就被荐入隋宫担任小官。不久,又被外调到马邑郡任郡丞。

公元617年,隋大将李渊借口拥立隋炀帝,实想图谋取而代之。他一见时机成熟,便在太原起兵,攻破了长安。

李靖正巧从长安路过,获知消息后,他便欲去西安告密,不料被李渊的部下捕获。李靖在审讯时直言不讳,侃侃陈词,李渊欲杀他,初封秦王的李世民力保,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亲自为其松绑,留在府中重用。

次年,李渊登上帝位后,国号大唐。武德元年,隋亡。

武德二年,唐高祖命李靖经略四川奉节征伐自立为梁帝的隋国舅萧统。李靖奉命前往,没想到,他刚到前线就被诬通敌叛唐,交刑部审处。但刑部审案后,力辩李靖蒙冤。唐高祖将信将疑,遂决定让李靖戴罪立功。

李靖接旨后,心中十分烦闷。其妻子说:“我梦中见到弥陀佛,弥陀佛相告,此劫乃天帝考验,你万不可灰心失意。你何不献策于帝,一展才华?”

李靖即挥毫书《取梁十策》献高祖,陈言可讨平萧统。

高祖祥览《取梁十策》后,同意采纳,并派其皇弟孝恭为奉节总管,让李靖担任行军总管兼长吏,允许他有直接指挥权。

李靖和孝恭出征了,但考恭并不听李靖的战略部署,亲率精锐找萧统主力决战,结果败得极惨。

李靖并不埋怨责怪,而临危不惧,遇险不惊,坚壁围城,从容指挥。结果,在李靖指挥下,破了萧统的水军,并将满载粮食、武器和死亡士卒的敌船,顺长江飘流至江陵,萧统的下游增援军误认为萧梁已亡,不敢进兵。萧统缺少援兵,陷入弹尽粮绝之地,终于被迫投降。

孝恭为惨败之恨,欲大开杀戒。李靖忙婉言相劝:“王师入境,多杀无益,不必杀戮俘虏。”孝恭佩服李靖的用兵,觉得他言之有理,也就作罢了。结果,萧梁的各路兵马约十万人,均解甲归用。南境州县皆弃梁归唐。高祖闻之大喜。亲自大嘉李靖,赞道:“仁者用兵应如此。”唐高祖立封李靖为永康县公兼上柱国,招抚岭南。李靖也由此而被称为大唐岭南大使。李靖成了大唐贞观年间的第一名将。

唐武备六年,舒国公辅公祜,割据太湖一带,企图在丹阳自称宋帝。李靖奉诏征伐,亲破丹阳,追到安吉独松关将舒国公捕擒,并杀之。唐高祖称誉李靖胜过韩改、白起、霍光、卫青,并授予他刑台兵尚书,后又敕任都督府长史。

唐贞观三年,东突厥作乱。李靖奉召出征。李靖率兵与东突厥激烈交战,俘敌数十万。李靖所向披靡,吓得东突厥可汗外逃。李靖又率兵攻破了可汗的大营,捕获了他的儿子,并将他押解到长安。东突厥随之灾亡。

唐贞观九年,李靖以西海道行军总管身份,统率五路总管集团军,率兵西征,连连报捷,平定了青海以西,直至伊朗的边境。

李靖功成名就,在常人眼里,他成就非凡,但是另一些人对他又妒又恨。封吏高甄生诬陷李靖勾结外贼,背叛朝廷。朝廷听信了高甄生等人的片面之词,将李靖送进了大牢。

李靖被捕入狱后,引起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不满,对朝廷的用人提出了异议。朝廷迫于压力,遂对李靖一案进行核查。核查结果,李靖无罪释放,而高甄生也因诽谤罪受到了惩罚。

李靖出狱时,已年过花甲,始对世事官场十分厌恶,不再计较权力、虚名、浮利,开始闭门读书、安养天年。

唐太宗李世民也对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遂在建造凌烟阁表彰有功将领时,将李靖名列其中。凌烟阁中受表彰的将领有24位。李靖则位列第8位。

李靖年老多病,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亲自临病看望,并给予李靖一级大司徒享受的特殊规格。

李靖于贞观23年(649年)冬天逝世,寿79岁。

唐太宗李世民下诏,追赠李靖为大司徒、谥景武,并在铁山建祠立像,永垂靖名。李世民后又厚葬李靖之妻红拂女。红拂女的故事民间更是流传甚广,其中《红佛传》尤为著名。李靖的三个儿子后来也均得到了加封。

李靖因始出安吉古城南门,一直为安吉百姓称颂。李靖逝死,安吉曾为李靖建了一座忠烈王庙,庙建在李王山,即现今安吉古城边的落石山,庙前建有一座秦公桥,也称李王桥。

传说大约在明末清初,李家后人迁涉到祝桥镇钦公塘东侧,集聚形成李家宅。李家宅李姓族人为纪念先祖李靖,便在南小庙捐资增设了李王菩萨,俗称靖王府。但因李靖与关公处于同一庙中,祝桥当地人也就将靖王府与关帝庙,统称为南小庙。

南小庙有据可查的是建于清同治年间,又称张家庙,由张氏所造。庙里供奉的不是关公,也不是李靖,只是一员猛将。因无史考证这员猛将究竟是谁,因此,才有关帝、李靖之传说。南小庙位于北小庙南二三公里的沙坎上,原亭东4队。庙前有小校场,乡民有尚武之风。清末,每逢春秋两季,舞枪弄棍,比试拳术。南小庙附近有茶馆、小杂货店、豆腐等多家,另有连木生鸦片馆,馆内设烟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