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传说 > 正文

毓德庵三眼井

发布时间:2014-07-23浏览次数:2578

江南古陆传说卷插图-(21).jpg 

毓德庵,又名张家庙,位于祝桥镇西南凝善桥北堍,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清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十六日,疾风暴雨,庙舍受损,张传丰集捐重建。毓德庵正殿主神杨老爷,官帽、绣袍,造型威武,毓德庵有房三间,前有石狮和三口井。

毓德庵三口井的排列如一个“品”字,俗称“三眼井”。

传说,当时三眼井一带住着一户姓杨人家。杨家老翁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但三个媳妇常为了用水之事争吵不休。老翁为了此事十分烦恼,忽一日,他梦见雷公神,雷公神对他说:“你家门前的小溪,经常干涸,三个媳妇为用水,常喋喋不休,你何不叫你三个儿子各挖一口井,各用各的水,不就省却你的烦恼吗?”

老翁一听,言之有理。就命三个儿子就地挖井。三个儿子遵命,各挖了一井,三井排成“品”字形。由于井水几乎和地面相平,犹如三个水潭,也就没有再砌井台。

三眼井挖好后,三个媳妇不再为用水之事争吵了,一家人和和睦睦。

老翁为了感谢雷公神就在三眼井的北面砌了一堵墙,墙上挂了一幅竹刻的雷公图,每年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及九月十九日,这三天,老翁都要带领全家人祭雷公神。

后来,由于战乱,老翁一家才依依不舍地迁移到别处。从此,三眼井也就没人过问了。

过了几年,有位读书人张传丰途经此地,见到三眼井,十分惊异。心想,此三眼井状如“品”字,定是个好兆头。他就在附近租地置屋。

张传丰常在三眼井读书,到了晚上,圆月影投井中,犹如三盏月灯,照得如同白昼。读书人平时用水,也自定规矩,每天按早、中、晚不同时分用不同的井水,上井用于晨洗,左井用于午时,右井用于晚间。不觉年余,张传丰发愤读书终获成功,进京做了官。就命人在三眼井北面拆掉石墙,建了一座雷公庙。

雍正初年,已做官的读书人重返三眼井时,听说三眼井因没有设置井栏,已先后溺死多名孩童,遂出资雇人,移来了三个石制井栏,欲分别安放在三眼井上。奇怪的是,左眼井和右眼井都安安稳稳地安上了石制井栏,唯独上眼井的井栏怎么放也放不上。

恰巧,有个胖和尚经过这里。张传丰就上前询问:“师父,你周游四处,能否告诉我究竟?”

胖和尚说:“人有双眼,左眼是让你专门看清恶人恶行,右眼是让人专门看清善人善举。双眼齐视,是让你分清善恶美丑。这三眼井的左眼井、右眼井也是同理。那么上眼井呢?其实是心眼,心眼只能用心去看清善恶。井栏是用于保护井源纯净,左眼井和右眼井有井栏保护,自然井源明澈,善恶分明。心眼若用井栏砌之,就会变得窄小,目光短浅。“

胖和尚说完,张开随身带的布袋,那只原本要砌在上井眼的井栏就忽的一下飞入了布袋。胖和尚驾禅云而去。读书人见之大惊,始知胖和尚即弥陀佛现身。张传丰立即捐资让乡民重修雷公庙,主设杨家老翁,让杨老翁着官帽,绣袍。后人称为杨老爷。

后因海潮泛滥,泥沙淹没了三眼井。民国28年(1939年)春,毓德庵被侵华日军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