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朝贡制度由来以久,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雏型。据《诗经•商颂》记载,商汤时,四海都归顺,氐、羌等族都来贡献和朝见,只是没有具体的记载可以说明商朝朝贡的情况。史籍也载有周武王克商后,九夷百蛮各以其国所有之物而来贡,也是泛泛而谈。但西周时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越裳和肃慎两个国家曾来中国朝贡。
《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时,有苗异茎而生,同为一穗,其大盈车,长几充箱,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穗,天下其和为一乎?果有越裳氏重译而来。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公曰:徳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耉曰:久矣,天之无别烈风淫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称先王之神致,以荐于宗庙。周既衰,于是稍绝。
这段记载引出了一个越裳国“三象重译而献白雉”的朝贡史话。
首先值得一说的是“三象重译”,因为这个词称是中国王化无远弗届的代名词。所谓“象”和“译”,本是指代不同方位的翻译:东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曰译。强调的是王者居中,四方蛮夷来贡。如当时“楛矢东来,白狼西入,犀象南进,良马北奉”,都有是代指贡物的种类及朝贡者所处的区域方位。“忠心上达,恩泽下降”,则表明了贡上与赐下之间的关系。“象”、“译”,则为转达沟通的意思。所谓“三”者、“重”者,皆非实数,言其辗转译介之多,向化而贡献者之远,中国王化播送之广。
“三象重译而献白雉”的故事是说:因为周公居摄政六年,制礼作乐,政绩显赫,天下太平。越裳国使者在朝贡白雉时就说:他们国家有一个说法,如果上天很久没有发怒,不起烈风,不作淫雨,则一定是中国出了圣人的缘故,所以越裳国国王认为一定要去周王朝朝贡。
周成王借越裳来使朝贡的事,烘托太平盛世的局面,既可以此显示自己的功劳,又可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越裳国向周王朝贡献白雉的典故,成为了后世粉饰太平的样板。在西汉平帝时,王莽专权,越裳国重译也曾前来贡献,贡上白雉一只、黑雉二只,比周公时还多献了两只黑雉。于是群臣们拍马屁道:“这是因为大司马您的功德与周公比肩啊!”
王莽于是给越裳国来使上了个安汉公的爵号,表示他使汉朝臻于盛世。
对此事,白居易曾把周公和王莽放在一起评价,倒是独具眼光。他作诗称: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以越裳国来使粉饰功绩,藉以自重,周公和王莽确实做得一样。
那么越裳贡献之白雉,此白雉又是什么?即白山鸡,又称白羽山鸡,是世界久负盛名的珍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和中国西部人迹罕至的地方。古代迷信以白雉为祥瑞,以为瑞鸟。
黑雉则为黑长尾雉,台湾称为宝岛奇鸟,别名帝雉,也是野鸡种类。雄雉上背、胸部及腰羽羽缘闪紫蓝色光泽而与乌黑色的羽片中央部分生成明显的扇贝形图纹。尖尖的尾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两翼黑而具明显的白斑,次级及三级飞羽端白色。眼周裸皮绯红。雌雉体型较小,下体杂灰,上体褐色,沾红黑色并具白色条纹。常单独活动。白天多活动在森林茂密、林下灌木发达而又不甚密集的林中地上,早晨和下午活动较频繁。中午活动较少,或休息,或沙浴,晚上独栖于树上。上树时常从低枝逐级往上跳跃。性情机警,遇到危险立刻逃进密林深处或往下坡急飞。活动区域较为固定,常沿固定路线活动。活动时一般悄然无声,偶尔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黑长尾雉已列为世界濒临绝种的鸟类。
先后向周成王和王莽朝贡的古代越裳国又在哪里呢?
越裳应该是古代国名。司马迁《史记》、《诗•大雅•下武》及《韩诗外传》(卷五)等也都有远夷来贡雉,周公受此万年之寿的说法。
清魏源《圣武记》卷七则云:老挝,即古越裳氏。中华书局2006年7月初版黄现璠撰《回忆中国历史学会及越裳、象郡位置的讨论》中,载有《顾颉刚先生学行录》,文章认为真正的越裳应该是在老挝与缅甸一带。
但陶维英《越南古代史》第一篇第三章(页33)这样说:“在扬子江(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越族的一个国家越裳国,是可能确实存在过的。因此,今日越族的一些后裔民族,其中包括越南在内,他们仍然还追溯着越裳,并被他们视为自己的祖国。”陶维英把越裳当作是周代时期越南的一个国名,又把我国长江流域地区,也视作越南古代越裳国的领土,显然这是缺乏地理常识和历史知识。陶维英称越裳就是越南人的祖国,恐怕越南人也不承认。
说及越裳国,那还得从中国的江南百越和越南的历史说起
其实,中国古代江南之地均称百越,周朝时代对于“胡”“越”这种表族属、方位的词,应该还是很严谨的,所以越裳是来自南方的部落应该没有问题。
越南是一个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国家。自中国秦朝以前,传说中的英雄雄王在现在越南北部成立国家,名叫鸿庞。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为巩固南方而进占今日越南的所在地,公元前214年,秦将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并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
公元前204年,秦南海尉赵佗在秦末的混乱时期,自立为南越武王,越南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并在越南北部地区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统治。交趾,则是中国古代地名,那是无疑的。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越南北部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政权的直接管辖。越裳国便在交趾之南,且在日南郡内。
当时日南郡有个象林县,象林县又有个占城。占城即占婆补罗(梵语之意为城),简译占婆、占波,是古代存在于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王都位于因陀罗补罗(今茶荞),国土较广,北起今越南河静省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
据明史记载:占城居南海中,自琼州航海顺风一昼夜可至,自福州西南行十昼夜可至,即周朝时期的越裳地。
占城在上古时被称为象林邑,秦为林邑,汉为象林县。后汉末,区连据其地,始称林邑王。因此占城是秦朝汉代时期象郡象林县故地。自晋至隋仍之。唐时,或称占不劳,或称占婆,其王所居曰占城。迄自周代至宋朝,都以占城为号。
公元192年(一说137年),日南郡象林县功曹之子占族人区连(也作逵或连,又称释利摩罗),起兵杀死县令,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后自立为王,从此独立。始建占城国,和中国以顺化为界。占城建国以后,占城王国各代王朝的历代君主都力图向北扩张领土,因此和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了频繁的战争,但也不时向中国朝贡,进行贸易。
公元8世纪下半叶至唐末,占城改称环王国,五代又复称占城。宋朝景德四年,占城王派遣使奉表入贡,自称“占城国王”,仍然向中国朝贡不断。占城属国包括旧州、乌丽、日丽、乌马、拔弄等十五国。
明朝洪武二年,明太祖遣官以即位诏谕其国。其王阿荅阿者先已遣使奉表来朝,并朝贡象虎方物。帝喜,即遣官赍玺书、《大统历》、文绮、纱罗,偕其使者往赐,诏封阿荅阿者为占城国王。其王复遣使来贡。自后,占城或比岁贡,或间岁,或一岁再贡。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曾二度到过占城。
公元1278年,占城王归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之为占城郡王,占城立为行省。后因王子不服,忽必烈遣唆都从海上伐之,元军屡胜,但所损亦多,占城王退遁山林,未能平复。元世祖又遣皇子脱欢从陆路征,经大越国(今越南北部),大越国王越仁宗抗之,脱欢虽攻陷越国国都,并与唆都会师,然越仁宗集诸军反攻,破脱欢,后邀击唆都,唆都战败身亡。此役结束,蒙古损失无数,占城得以保国,世祖自此放弃攻伐。公元1289年,占城行省废。
公元1693年,越南阮氏王朝大将阮有镜领兵入侵占城,生擒占城王及皇亲大臣。4年后,在越南阮氏王朝的持续打击下,占城国灭亡。自第一王朝首任国王区连于公元192年建立占城国,至公元1697年占城国为阮氏王朝所灭,占城国一共存在了1505年,经历了十五个王朝的统治。
占城国是为居住于当地的占人所建,占人的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后因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响,故使用南天竺文字,又由于从印度传入婆罗门教和佛教(现占人信伊斯兰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采用种姓制度。从中国传入筑城、制造武器和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占人地区出产象牙、犀角、乌木等珍奇异物。地当中国连接东南亚、西亚等地的海路要冲,从事中国与东南亚、印度、西亚的海上中转贸易,获利甚大。
在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著名的有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和从高丽引进的黄粒稻,尤以占城稻的影响最大。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中国福建地区。根据中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江淮两浙大旱,水田不登,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容量为10斗),分给以上地区播种,获得成功。不久,今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占城稻已成为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占城立国期间曾与安南国战事不断。
安南国现已是越南古称。“安南国”之名,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当时安南国贡赋主要有:孔雀、蕉布、犀角、蚺蛇胆、鹦鹉,金、草豆蔻、龙花蕊、翡毛、翠毛、鲛鱼皮、槟榔,黄屑、白露藓。
其实在越南历史上最早的古国是文朗国(越南文:VănLangQuốc),文朗国以淳朴为俗,以结绳为治,传十八世。为蜀王蜀泮所灭,蜀泮夺其地后便自号安阳王。
文朗国由传说中的雒龙君(LạcLongQuân)所建,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879年到前258年。据《大越史记全书》(越南语:ĐạiViệtsửkýtoànthư)所载,其疆域东临南海,西接巴蜀,北临洞庭湖,南临胡孙国。那时的胡孙国也就是占城。
因此早期越南只包括现越南北部一带,即安南地区;不包括现越南南部,即占城国。
古代文朗国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就是中国领土。文朗国实际疆域可能仅限于今天的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广西南部一带。文朗国又分为十五个部落:交趾、朱鸢、宁山、福禄、越裳、宁海、阳泉、桂阳、武宁、怀驩、九真、日南、真定、桂林、象郡。可见越裳便属于其中之一,属古文朗国管辖。
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时,因叛乱而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北宋政府无力平叛,但原文朗诸国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
“安南”最初作为地区的政区名,出现于中国史籍则是唐代初叶的事,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安南都护府府境:东西五百一十六里,南北七百九十一里。管辖宋平、武平、平道,太平,南定,朱鸢,交趾、龙编等八县。当时这些辖地都由中国安南都护府管辖。
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权,得府州四十八、户三百十二万。朱棣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国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
但这种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之后安南兵连祸结,明军数次作战不利。至明宣宗时对连年战争感到厌倦,杨士奇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断然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国版图中再次分出作为中国的藩属国。
清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维祁与安南国王阮光平交战,并作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扬。
嘉庆即位以后,安南的局势一度更加动荡不安,阮光平死后,其子阮光纘继位,不仅与故广南王的后裔阮福映发生内战,还暗中支持中国广东省一带“洋盗”的活动,而嘉庆却无力象乾隆时那样耀武扬威,只得采取克制优容态度,终于酿成严重问题。“洋盗”事件从最初就有阮光纘支持的安南人参与,嘉庆深知此情,但只是说:内地人民出洋为“匪”,还无法官为禁止,何况外国人,怎么值得为这种事兴师动众去征讨该国呢?
阮光纘与阮福映交战之后,都想讨好清廷以让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纘一改过去做法,把60多个“洋盗”解送到广东;阮福映得知,也缚送“洋盗”到广东正法。
嘉庆对此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嘱咐粤督吉庆,说安南两派自相吞噬,与我国无关,不必过问。如果安南有人内投,自应妥为安置,如果来我国请兵,则一定要据实奏闻。对一直向自己朝觐纳贡的小国如此挑衅置之不理,如此内乱又公然表示不干涉,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实是少见之事。
嘉庆七年(1802),阮福映在法国的支持下灭西山朝,击败阮光纘而登上国王宝座,建立阮朝。遂遣使清朝,请求以“南越”为国名。
嘉庆对此类问题,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军机处:以“南越”二字册封,断不可行。因为南越之名,包罗甚广,考之前史,如今的广东、广西地界,都包括在内。
嘉庆认为,阮福映即使领有整个安南,也不过是交趾故地,怎么竟敢称为南越,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于是,嘉庆让军机处密饬广东、广西一带海道边关的地方官留心防备,以防阮福映图谋不轨。
其实,阮福映表现还是极为恭顺的,他之所以想用“南越”作国名,是因他原从越裳之地起家,如今又吞并安南,所以以两地各取一字为“南越”,并没有其它非分之想。
嘉庆在摸清实情之后,倒也灵活,持令广西巡抚孙玉庭转知阮福映,册封该国为“越南”,因其先据越裳,越字自应在前,后有安南国,南字理应居后。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又位于百越之南,如此称呼,也不会与古代的“南越”相混淆。
阮福映得知,也很满意,双方皆大欢喜。1803年,阮福映接受清朝嘉庆帝的更改册封“越南国王”,正式建立新国号为“越南”。但直到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越南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
法国在1884年占领整个越南,并将之归入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领或内;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为本来采用汉字的越南设计了一套拼音文字,就是现在越南人称呼为“国语”的越南字。
1930年代开始,越南的国父胡志明开始在越北领导对抗殖民运动。1940年代,日本进侵中南半岛。美国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而对胡志明义军提供军事支持,并承诺战后支持越南寻求独立。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之际,胡志明在河内宣告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但美国和法国政府达成秘密协议,继续让法国殖民统治越南,胡志明转而向苏联寻求支助。1954年,当越共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挥和援助下取得奠边府之役大胜之后,宣告独立,并立即得到苏联和中国更广泛的支持。
为了跟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共对抗,法国政府在日内瓦和会(1954)上宣布将权力移交给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帝,并成立南越政府和越共的北越政权抗衡。保大帝并且委任了吴庭艳为首相。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签署法令废除皇室,并宣布自立成为越南南方共和国总统。
1976年,南北越南统一。
西周第二个被宣扬的朝贡国则是肃慎。关于越裳和肃慎的解说,能够说明西周时期周边民族的朝贡还不是常态,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一统更只能是政治理想。
秦朝并六国,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制度统一、思想统一的帝国。全国实行整齐划一的郡县制度,将战国秦国法家治国的模式推广为全国的统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它的强大无与伦比,“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但是,也还没有建立与周边民族的朝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