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贡海趣话 > 正文

第四章

肃慎传说:贡物承载的非遗技艺

发布时间:2014-07-21浏览次数:3190

肃慎是西周第二个被宣扬的朝贡国。如果说西周时期的越裳国向周公贡献白雉,是中国朝贡制度的献贡雏形,那么贡物代表的是一种特有的地方方物。在同一时期,肃慎贡的是楛矢和石弩,周王特意将所贡的楛矢分赐给诸侯,让他们不要忘了臣服于天子。不过,肃慎国朝贡的“楛矢石砮”,不只是反映在物质层面,贡物所承载的则是一种最具特色的制作工艺技术,对今人而言,可以说“楛矢石砮”制作工艺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古代,肃慎国在白民国的北面。应该说肃慎的朝贡是在异兆的召唤下自觉而来的,传说肃慎有一种叫雄常的树,如果中国出了圣明天子,该树就会生出可以织布的木皮,那里的人就取雄常树的树皮来做衣服。

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也是现代满族的祖先。历史上肃慎又称息慎、稷慎。传说肃慎在舜、禹时代就已与中原有联系了。商、周时,肃慎分布在中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按《辞海》的解释:“古肃慎地,汉为夫余地,唐为渤海地,辽为上京、东京道,金为上京、咸平路,元属辽阳行中书省,明为女真地,领于奴儿干都司,清初为吉林将军辖区”。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早在舜时就有了“息慎氏朝,贡弓矢”(《竹书纪年》)的记载。《史纪•五帝本纪》曰:“舜乃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个舜曾任帝尧之“虞”(一种高级贵族名号),故有此称。对此古人有注曰:“舜,谥也,东夷之人,舜字都君。”

原来舜出自“东夷”。夷,是象形会意字,由“大”和“弓”组成,本义就是“使用大弓的人”,而这正是史书记载的有关肃慎的特征,他们的弓箭特别长大。古人习惯把辽河以北,以东的游牧部族统称为“东夷”,包括古代朝鲜。

禹定九州后,周边各国都来贡贺,其中就有东夷肃慎。

“禹”的原始读音是“药逻”,《史纪•夏本纪》记作“御龙”,也就是《晋书》中的“挹娄”,《魏书》中的“伊娄”,《金史》中的“移剌”,清史中的“叶鲁”。女直语本义就是“穴”,“穴居”的意思。《满洲源流考》云:“挹娄二字,即今满语之懿路,乃穴居之义,然则挹娄者,他人以其穴居而名之。”这里清人已经把这个满洲女直语的含义说得很明白了。

“禹”显然是穴居人,如今黄土高原上也仍然有许多被称为“禹穴”的洞窟,不断有人在那里烧香叩拜。

根据史书记载,不仅舜、禹与肃慎有关,就连五帝与肃慎也有沾边。

《左传•昭公》记载,晋侯有疾,问子产:卜辞所说的“实沉”和“台骀”是何神圣,竟能使寡人生病?

子产答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鳌拜)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商部族所出),迁实沉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萨满巫师),生允格、台骀。”

子产所说的“高辛氏”就是帝喾(ku),《史纪》中此人排位“五帝”之三,而夏商周三代都把自己的祖先与帝喾挂钩。子产所提到的“金天氏”则是黄帝继位者之号,又名“玄嚣”,也叫“少皋”,此人在《世本》“五帝”中排位第一。

子产说到的“实沉”就是“肃慎”,他们的确是“居于旷林”之人,而“日寻干戈”原本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自古以征战掳掠为生。“唐人”,迥指帝尧,又称唐尧,尧部族的女直属性很明显。之于“允格”与“裕固”,及“回纥”、“回鹘”、“回纥”不过是异写而已。“台骀”就是“鞑靼”,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的通用名,也称“鞑虏”。

在游牧民族的习俗中,总是以固有的族名为名。《史纪•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可见三皇五帝的国名虽各不相同,但其实他们都来自同一个部族,以同一个族名为姓,他们不是农耕汉民族出身。如果作进一步推测的话,他们必来自同一个地方,而这个地方似乎就是“肃慎”了。

约公元前11世纪商亡,而周朝建立。西周、东周前后传37王,至公元前256年终结。世界上旗帜的出现源于中国周朝,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始有华盖和旗帜问世,后形成帅旗、国旗多类等。

  

在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十五年,肃慎氏来宾”。肃慎曾来朝贡“楛矢石砮”。

周成王“九年,肃慎氏来朝”。肃慎向周成王朝贡“楛矢石砮”时,周成王对肃慎是既赏赐又告诫,显然没有把他们当作外人。周天子特作《贿息慎之命》(贿,赠送财物的意思)一文:“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肃慎之命。”此乃周成王对肃慎的册封。

周康王时,肃慎复遣使至贺,可见周人与肃慎的关系,也确是非同一般的密切。

周景王曾日:“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肃慎始终内贡于华夏首领,莺歌岭的部落王酋与一些部落王酋先后都曾前往中原朝贡。遥远的肃慎之地,并不曾处于周天子的掌控之中,为什么周人会把那里看做自己的“北土”呢?也许是周人认可了肃慎之地为自己的故乡。

肃慎人是最早与中原通贡的东北先民,历代朝贡物品为“楛矢石砮”。

关于“楛矢石砮”,《史记•孔子世家》有一则记载:

春秋战国时,孔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即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孔子在陈国居住三年。一天,在陈惠公院子里从天上掉下来一只凶猛的鸟,被楛矢石砮射中。箭有一尺长左右。

陈惠公不明白这鸟和箭的来处,就派下人把中箭的鸟送到孔子的住处,并问事情的由来。

熟诸历史掌故的孔子,说这鸟和箭是有来历的,这鸟从很远的地方来,身上中的箭是肃慎国的楛矢石砮,先前周武王打败商朝一统天下之后,通告边远的夷蛮各部以当地名优作为贡品朝献,以表示永世臣服。北方肃慎国便将楛矢石砮作为贡品。

周武王要使周王朝的恩惠泽遍天下,永远延续下去,所以就在楛矢石砮上刻字为“肃慎氏之贡矢”,并分赐给下属异姓诸侯。

那时有一种礼规,分赐珍玉给同姓自家人表示亲近,分赐夷蛮的贡品给异姓下属,是用来告诫他们不要忘了臣属地位。

当时分赐给陈国的就是“肃慎氏之贡矢”,如果惠公派下人去祖庙了解,也许能找到当时的“肃慎氏之贡矢”。

于是陈惠王派人去查询,果然找到了用金盒子装着的周武王所赐的刻有“肃慎氏之贡矢”的楛矢石砮。

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肃慎在战国秦汉时,又称真番,北齐恢复原名,汉四郡中的真番郡可能与他们有关。肃慎后来又成为女真人与诸申的先民。

《后汉书•挹娄传》记载:“肃慎,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伯颜山,指大兴安岭)……常为穴居”。由此可见,挹娄就是肃慎,且直到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挹娄向中原王朝贡纳时,仍然自称肃慎。

《晋书》记载的挹娄,不但活动区域与先秦时代的肃慎相同,并且继续在使用肃慎时期的“楛矢石砮”。晋人还记下了这种武器的尺寸,曰:“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簇皆施毒……中者即死”,可见此种武器十分厉害。

 

史书记载,曹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挹娄肃慎再次来“献楛矢”,此后数年间朝贡凡6次,都是献“国弓30张”,“石砮300枚”之类。而魏帝回赠的则是“锦罽”,“绵帛”。直到公元319年,仍有肃慎遣使东晋,贡献楛矢石砮的记载。

长期以来,肃慎向中原王朝进贡的物品中,一直都有“楛矢石砮”,从舜到汉末曹魏,数千年间竟一直不变。

那么肃慎朝贡中原的物品“楛矢石砮”,又究竟是什么武器呢?

近代考古学家对确定肃慎文化遗存十分重视﹐已有了一些重要发现。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初步说明远在3000年以前,肃慎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肃慎人,可能农耕有了初步的发展;在长白山以东及以北的更多肃慎部落,则仍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还处在发展水平较平原地区各部落稍低的状态。西周时肃慎人进贡的楛矢和石砮,以及一种名为麈的动物﹐都是肃慎人从事狩猎生活的一种反映。

按照传统说法,中国东北有三大基本族系组成:肃慎、秽貊和东胡。这三族贯穿东北古史之始终。其中“肃慎族系”,自舜、禹时代之后,在汉魏时为挹娄,北朝时为勿吉,隋唐时为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也都皆出于此。

“肃慎族系”一脉相承,绵延不绝。那么,“肃慎族系”为何会有如此使人有念念不忘的魅力?也许与“楛矢石砮”作为进贡物品,与中原建立了一种特殊关系及影响力有关。


黑龙江流域出土的魏国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发现的肃慎典型器物“石砮”,以及在上述肃慎人分布区内,普遍发现了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联系。

先秦时期,有关肃慎的记载和传说也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左传》、《国语》、《山海经》、《史记》和《汉书》等文献的记载,从传说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代,“海外肃慎”一直来服。这使“肃慎来服”成了圣王威德远播的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景仰。

《大戴礼记少闲》称颂虞舜、禹、成汤、文王“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汉武帝云:“朕闻……周之成、康……教通四海,海外肃昚,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汉书武帝纪》)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也谓:“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之功。”

因而,历代帝王均把“肃慎来贡”作为衡量文治武功,体现威德及于四海的重要指标,十分重视来进贡的“肃慎”族。

《国语鲁语》不仅首次明确记述了肃慎所贡为“楛矢石砮”,还说“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异姓,使无忘服也”。

由于早期文献对肃慎记载过于简略,中原王朝便把进贡“楛矢石砮”与肃慎等同起来,即使族称不同,也要强加以“肃慎”或“肃慎后裔”之名。如《三国志挹娄传》谓:“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隋书东夷传》也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之肃慎氏也”。《三国志》虽在作传时名为挹娄,但在记载其他史事,尤其是言及向中原进贡时都用“肃慎”代指。《后汉书》亦然。

唐代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晋书》,更是全以“肃慎”代称晋时的挹娄。宋、齐、梁、陈诸书以及《南史》亦如此。遍检文献,古史对“肃慎族系”的记录大多源自“贡楛矢石砮”。

从《宋书蛮夷列传》记载看,高句丽国王高琏也曾向中原“献肃慎氏楛矢石砮”。“肃慎氏楛矢石砮”甚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品牌”,深得中原王朝的喜爱,连高句丽国也以此为贡。

实际上,汉代以后的挹娄诸族与文献所记的先秦肃慎时隔上千年,

挹娄等族群的来源与形成都很复杂。

史书记载:战国以后,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直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才又重新出现。但对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史家多认为是属于肃慎系统的中国古代民族,与肃慎有密切的洲源关系。甚至认为满族祖先就是萧慎。

先秦时代,辽河上游及辽河以北森林草原地带上,分布着的是以狩猎为生的女直先民,古籍便记作“肃慎”。女直先民在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除人文因素和文化根源之外,女直先民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就已经掌握了制造“楛矢石砮”的技术,这可用“哈克文化”为证。

哈克文化分布在呼伦贝尔地区2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处在大兴安岭山脉向呼伦贝尔草原过渡的一片丘陵地带上,那里是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森林狩猎向草原游牧过渡的区域。考古工作者至今已在那里发现此类文化遗存280处,大多分布于海拉尔河两岸或湖泊周围地势较高的沙丘台地上,比较集中且最为典型的遗址是海拉尔市郊的哈克村,故有此命名。

   

“哈克”蒙古语意为“低洼草原上的塔头墩”,这个古文化类型距今约4000-5500年,其所对应的正是华夏文明起源早期阶段,即史书记载中的“炎黄时期”。

哈克文化的特点是高超的石镞制作技术,出土最多的器物也是箭镞,在青铜还未广泛使用的史前时代里,发现如此之多的石镞,说明这里的古人不仅仅狩猎,在这里人与人的战争是十分频繁的,这里生活着的是一个以征战为生的族类。

肃慎人制作的楛矢石砮,箭杆是用楛木做的,楛木是北方特产的一种灌木;做成箭镞的石头,是一种青石,也称黑曜石。

楛矢石砮式样有五种之多,是狩猎或自卫的武器。

但这些石镞刃口都成锯齿状,锋利无比,石镞硬度在7到8级,如此坚硬的石料,古人竟能随心所欲地压剥成器,实在是个谜,人们至今都无法原样复制一个。考古学家吃惊地发现,这种石镞与金属箭头的威力不相上下。

哈克文化的石镞有显著特征,古人先剥制出薄片石叶,再以此为原料进行下一步压剥成型工作。

哈克文化蕴含的地层厚度表明,这种高超的制作工艺传承了数千年之久。考古学家发现,这里的石镞无论大型、中型、小型,规格几近统一,大小式样都非常一致,如同一范制作。各种石镞全都使用同样的压剥工艺制作,好似用铸范造就,实为手工制作,其工艺之娴熟和稳定已经到了叹为观止,登峰造极的地步。

 

哈克文化还显示,此种石镞在这里是大量生产的,数千年间在不间断地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这个族群里的人可能都掌握了这种技术,换言之,这是一种作为民族特征,军事优势存在的工艺技术。

可以想象,在青铜尚未广泛使用的时代,在人类极其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石镞是一种尖端武器和先进装备,而肃慎人恰恰掌握了这种工艺技术。

通过了解肃慎向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的记载,再去考察哈克文化,便会明白用这些石镞进贡中原,是因为这般精良的石镞工艺技术无人能仿,独一无二。也可以说,中国贡品承载了匠人们最优秀的工艺技术,这也是中国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越裳和肃慎的解说,说明西周时期中原周边民族的朝贡还不是常态,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