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正文

第四章

西北贡品文化的历史演化与基本特征

杨继国

发布时间:2014-07-17浏览次数:3413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西北贡品的发展历史

二、西北贡品的主要种类

三、西北贡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


   摘  要

西北贡品文化指当代中国西北区域内的历代贡品文化。本论文对于西北贡品文化在上古时期的起源与秦汉制度的建立至历代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评述;对于西北地区历代贡品中的主要名牌产品,如玉石玉器、牲畜皮革、金银珠宝与矿产、珍禽异兽、蔬菜植物、药材香料、编织物及特殊技艺人物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又概括地指出西北贡品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

西北贡品文化;历史演化;贡品特征


西北即我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西北不仅幅员辽阔,物产丰盛,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样,而且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一度的中心地带。伏羲、女娲、黄帝、炎帝最早就活动在这里,周、秦、汉、隋、唐等我国强盛时期的王朝也建都于此。在海路交通不甚开通、发达的时代,西北是中西方往来的主要通道,是内地与边疆各民族交会、融合的地方,也是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首要地区,著名的丝绸之路就贯穿于西北。因而,西北也是中国贡品的重要产生地和输送地,是贡品文化的源头之一。

002.jpg

003.jpg

   一、西北贡品的发展历史

返回目录


我国古籍记载的有关贡品的西北地区历史,据传作于战国的古书《竹书记年》载:“帝尧陶唐氏十六年,渠搜氏来宾”。据有关考证,“渠搜氏”即渠搜国,在西域一带,汉代为大宛国。来宾,即来贡。这则记载虽然没有说明西域的渠搜国所贡为何物,但已为我们留下了上古时代西北部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珍贵历史记录。 

《竹书记年》的另一珍贵记载是西王母向舜贡献白玉的事迹:“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袂。”与此相关的记载还有:“舜时,西王母献韶华之琯,以玉为之。”西王母有人说她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也有许多专家认为是我国古籍中上古时居住在昆仑山的氏族首领。据考古发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西域的昆仑玉就已进入中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许多昆仑玉器。这说明早在上古时代,西北的一些部族,已经与中原的部族有了友好密切的往来,而贡品和贡品文化也早在这时已经事实地存在,成为西北各部族与中原部族友好往来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和活动。也说明了,西北贡品的起源很早,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早于我国其他地区。

西北贡品发生、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004.jpg

这一时期的历史记载虽然不是很多,但都十分珍贵,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

如《史记•周本记》记载了殷纣王时,西北的周文王被囚,他的臣属以美女、文马等“他奇怪物”进贡纣王,从而使得文王获释的历史事件。这既反映了殷商时期进贡之事的常态化,也反映了作为一种政治手段,“贡品”可以达到的特殊目的,记录了当时历史斗争的具体事实。再如,《史记•殷本记》载:“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格之刑,纣许之”。土地是宝贵的,在当时,也是一种表示最大诚意的贡品。周文王为让纣王废除极其残酷的炮格之刑,竟然将最为宝贵的一部分土地作为贡物献出,足见他的仁慈和用心良苦,难怪后来赢得天下呢。

在先秦有关贡品的历史记载和神话传说中,流传最广,在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了。据《穆天子传》所载:周穆王巡游昆仑,会西王母,赠上从中原带来的锦缎等礼物。而西王母也向周穆王贡献了昆仑山的美玉数万件及大批奇珍异宝,使周穆王“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返。舜时的“西王母”这时仍然活着,这不能不是一个奇迹。合理的解释是:一是在古代神话中,她本来就是一个半人半神的传奇人物;二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她是生活在昆仑山一带原始氏族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大概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因而,所谓的“西王母”并不是一位具体的、特指的个人,而是对这个氏族首领的统称。

二:秦、汉、隋、唐时期

005.jpg

这一时期,从大体上来说,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时期,也是贡品活动和贡品文化十分活跃、发达的时期。秦朝年代虽短,但贡献之事应十分繁荣。秦二世胡亥曾说,“今始皇为极庙,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礼咸备。”(《史记•秦始皇本记》)由此可见当时贡献之盛了。汉初,经历了长期战乱的汉代统治者推崇黄老的“无为而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因而曾一度“止贡”、“不受献”。汉文帝登基伊始,就宣布:“令郡国无来献、施惠天下”,“令诸侯无入贡”。但经过相当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大盛,贡献之事不但又兴盛了起来,而且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之后,西域各国通过进贡、进献,与长安的汉王朝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所贡物品无论是从品种、数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至于隋代,虽然立国时间不长,但却打下了雄厚的国力基础,建立了同西域各国良好的物质文化交流关系。隋炀帝开今天世博会的先河,曾亲到甘肃张掖山丹的焉支山,举行“万国博览会”,接见西域二十七国嘉宾。西域各国向隋贡献并交易的物品当十分丰富,为一时之盛。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对外大开放、大交流的时期,西域各国以及西北各地的贡品更是大量涌向长安。这些外来的贡品不仅大大丰富了唐朝的物质生活,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概括地说,这一时期西北和西域的贡品和贡品文化,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006.jpg

一是贡献的地方多。不但西北的各部族、各地方,向中原王朝、中国皇帝进献方物。而且当时不属于中原王朝管辖的地方,乃至于沿西域交通线而来的一些国家,也出于友好交往、互通有无、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目的,向中原贡献各种特产。这种贡献活动,留下了中国与古波斯、罗马、阿拉伯人民最早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记录,这是弥足珍贵的。

二是贡献的物品十分丰富,大大超越了前朝历代。在这些贡献的物品中,不仅有中原闻所未闻的西北各地方、西域各国的有珍禽异兽,蔬菜花果,汗血宝马,香料药材,甚至于还有西域及西方国家的人物。如,汉武帝元朔年间,安息王以黎轩善眩人献于汉,“黎轩”为汉时中原对罗马人的称呼,今甘肃金昌仍以“骊轩”村名之。“善眩人”,即魔术师。足以说明,安息曾贡献过罗马的魔术师。这也是罗马人进入中原的较早记录,在中外人民的交往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007.jpg

三是贡献的不仅仅是物品,而且通过这些物品,将西域和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引进到了中国。西北部族、尤其是西域各国贡献的物品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将非物质化的西域和西方的宗教、文化介绍、引进到了中国。如,在西域各国贡献中国的物品中,不断有进献佛经、佛牙、佛像的记录,通过这些物品,实际上就将佛教介绍引进到了中国。再如,除上述安息国进献罗马人魔术师外,这时期还有不少西域国家还进献“侏儒、胡旋女子”,西域艺人来到中原,也将西域和西方的歌舞、曲艺和杂技艺术带入中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和与中国艺术的发展。

三:宋代至清代时期

008.jpg

这一时期,虽然中央政权逐渐东移,西北已失去了原有的腹心地位,但西北并经西北输送的贡品,依然不少,西北的贡品文化,仍然十分积极活跃。这时期的主要特点为:

一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虽然屡遭阻挠、破坏,中外交通逐渐移由东南海上为主,但西域各国与中原的联系并未中断,来自西域的贡献活动仍屡见记载于史书。

二是传统的贡品仍然为贡品的主流,但新的贡品也不断呈现,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也开始进入贡献行列。如,西域进献的贡品中,既有“胡锦”“镔铁”“花蕃锦”“驼毛褥面”、“白越诺”(一种织物)“细越诺”“瓶香”“绣丝”“红丝”“碧黄锦”“红驼毛”、“金线璧衣”“白琉璃酒器”等过去所未见到的,随着人们工艺水平提高而新制造的一些物品,也有“龙盐”“白沙糖”“蔷薇水”“眼药”等化学和医疗的新产品。通过进贡西方的药品、名医,使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医药技术也进入到了中原。 

    三是与以前相比,西北地方贡品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尽管西域的贡品仍然通过各种渠道来到中原,但是,由于这时期,中外的交通已由过去陆上为主而改为海上为主,加上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因而,为了表达对中央政府的忠诚,西北各地的贡品,较之以前,有了更多的进献,有关这方面的历史记载,也明显高于以前。

   二、西北贡品的主要种类

返回目录

009.jpg

西北的贡品和西域各国的贡品,种类繁多,品种丰富。若要做一个全面的统计,当是十分困难的,但各代正史,对于其中的一些进贡活动和贡品有所记录,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大类:

1、玉石玉器

010.jpg

历史记载,玉石和玉器始终是西北向中原王朝进贡的重要物品。所进贡的玉石种类很

丰富,但从尧舜时期西王母贡献昆仑玉开始,一直到明清,占据主流的还是新疆昆仑山所出的和田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和田玉是专供皇家和贵族们享用的物品,朝廷对和田玉的开采和运送采取控制的措施,著名的玉门关就是为此而设的。乾隆皇帝尤其酷爱和田玉,从“于阗”(今和田)常有玉石进贡。乾隆曾亲自督导多次大型玉雕琢制工程,尤其是乾隆亲自审定、命工匠制作的“大禹治水图”玉山,玉料重达万斤,更是中国玉贡品和玉文化的一大杰作,堪称世界一流玉器工艺品之最。

2、牲畜皮革

    西北自古出好马、名马,西北少数民族和西域各国就经常向朝廷进献大批马匹,有时一次就达数千匹之多。在所进献的马匹中,最珍贵、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来自西域“大宛”等地的“汗血宝马”了。“大宛”在今塔吉克斯坦一带,所出的“汗血马”以疾驰时汗出似血而名,为著名的千里马。汉武帝得到一匹“汗血马”后欣喜若狂,名之为“天马”,并作歌咏之”。除名马外,西域有的国家还进贡了一些具有特殊技艺的马,以供皇帝游乐。如唐朝时,西域就进贡了“打球马”,促进了唐朝贵族的马球运动。

3、金银珠宝与矿产

011.jpg

    西北贡品不仅包括出自本地的特产,还包括来自西域的各种新鲜东西。如“锁子铠”、“镔铁刀剑”、“甲胄”等金属制品。其中,“琉璃”“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珠贝”“玳瑁”大都不是中原出产的东西,这些物品和它们的制品进贡到中原后,一般都作为珍稀的奢侈品。

4、珍禽异兽

012.jpg

史书上记载西北和西域贡献的珍禽异兽有:“罴”“狐”“狸”“白狼”“白鹿”“猛兽”“符

拔”(一种动物,形似麟而无角)“大雀”“牦牛”“貂鼠”“舞象”“狮子”“鹦鹉”“白鹰”“无峰驼”“独峰驼”“白驼”“孔雀”“文豹”“海青”“安息雀”“白乌”“赤乌”“乌鹘”“白鹘”“鹞”“麝”“野马”“拂菻狗”“五色犬”“活褥蛇”“黄鹦鹉”“野猪”“黄雕”“双头鸡”,以及它们的制品:“象牙”“犀牙”“鹿尾”“鹿舌”“大鸟卵”(驼鸟卵)“野马革”“玄狐裘”“鹿革”“马策”“白羽”“山鸡尾”“羚羊角”“牦牛尾”“貂皮”“熊胆”“獭肝”等等。这些珍禽异兽,有许多是中原没有的,通过进贡而进入到了中原,不仅使皇帝和中原人民大开了眼界,而且为中原引进了新的物种。其中,有些动物,经过长久的演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所喜爱和常见的祥瑞和文化符号,如“狮”“象”等。

5、蔬菜植物

从西北尤其是西域进贡来的蔬菜水果植物,不仅改进、丰富了中原的蔬菜水果植物品种,

而且见证了中原人民与西北和西域各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友谊。见于史册的主要品种有:“浦陶”(葡萄)“苜蓿”“赤柽”“芍药”“栀子”“拒霜荠”“冬柰”“枇杷”“夏蒜”“冬笋”“朱柿”“千年枣”“香枣”“芝草”“哈密瓜”等。实际上,从西域进来的蔬菜瓜果还有许多,如石榴、核桃、无花果、大葱、蒜、黄瓜、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西瓜等等。由于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它们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食品了。

6、药材香料

 西北和西域盛产各种珍贵药材,先后进贡的这方面的品种有:“大秦杂香”“细辛”“茯苓”“苁蓉”“假苏”“防葵”“狼毒”“鹿茸”“椒实”“雷丸”“杜仲”“黄恭蘖”“枳实”“柏脉根”“白胶花”“羚羊角”“苁蓉”“甘草”“芍药”“当归”“秦艽”“熊胆”“金丹”“玄芝”“南芝”“拣香”“龙涎”“红花”“阴牙角”“胡桐律”“阿魏子”“白龙脑”“乳香”“胡药”“眼药”“温肭脐”(补药)”“他鹿角”“舶上五味子”“蔷薇水”“龟兹香药”“大食瓶香”“安息鸡舌香”等等。在西北地方贡品中占有相当比重的还有青海的冬虫夏草和宁夏的枸杞等。

017.jpg

冬虫夏草是皇宫和达官贵族的专享之物,宁夏的枸杞子也是常年向朝廷进贡的重要贡品。

宁夏的羊羔酒则是清朝皇帝喜爱的贡物。

7、编织物

包括纺织品和各种编织物。这方面的贡品有:“织皮”“绘物”“乌丸帽”“粟特火浣布”

“氍觎”“毯”“驼毛褐”“鞍面毡”“胡布”“越诺”(一种织物)“白越诺”“龙须席”“毡”“白毡”“胡锦”“大食花锦”“红丝吉贝”“蕃锦”“杂花蕃锦”“驼毛褥面”“龟兹花芯布”“绣丝”“红丝”“碧黄锦”“红驼毛”“金线璧衣”“大食火浣布”“撒马尔绒”“青棱幅”等等。

8、有特殊技艺的人物

西域各国向中原进贡的不仅有各种物品,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技艺的人物,如“魔术师”

“侏儒”“康国胡旋女子”“米国胡旋女”“梵僧”“名医”“回鹘僧”以及这些僧人带来的“金佛”“梵觉经”“贝多叶经”等。 

   三、西北贡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返回目录

018.jpg

西北和西域输送的贡品,在中国贡品的历史演进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中国贡品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贡品文化的一道灿烂的风景。

019.jpg

(一)、西北贡品大大丰富了中国贡品的历史宝库。在我国历代各类贡品中,西北和西域贡品,有许多是中原地区过去闻所未闻,如汗血宝马、珍禽奇兽、别样果蔬、珍宝饰品、香料药材、胡地乐器、西域歌舞、异域人物等等。皇室和贵族们对外来的新鲜物品的消费,形成了一种时尚,逐渐影响到了全社会,使中原人民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对域外及域外新鲜事物的认识和兴趣,求新、求异、求特,从而有力地影响到了中原文化观念和进步历程。

(二)、西北和西域输送的贡品,有力地促进了中外交通和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西北长安,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各种向朝廷进贡的物品,川流不息,有力地促进了西北和中原、中原和西域、西域到西方的交通和人民的友好往来。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由于中原对昆仑和田玉的需求,实事上从西域到中原之间,就有一条玉石之路。这条由于贡献玉石而开通的玉石之路,其实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三)、西北贡品和西域的贡献活动,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西北和西域贡献来的尽管大多是物品,但它们承载着很多的文化含量和信息。伴随贡品进入中原的西域乃至于西方的各种人士,将自己本国、本地的文化带入中原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如从西域进贡到中原的玉石,由于它的优异品质,而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象征。进入中原的西域歌舞艺术,则直接推动了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尤其是隋唐时期西域诸国进献“胡旋女”等歌舞艺人,一些西域胡人也在唐宫廷充当乐师,西域音乐、乐器、舞蹈,也在这时向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形成了中原追逐、仿效的时尚。

020.jpg

(四)西北和西域输送的贡品,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稳定边疆,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西北大多处于我国的边疆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又是古代连通中亚、西亚以至于西方的门户,地理位置始终十分重要。中国历史上过“朝贡”制度,加强了中原与各地、各少数民族的相互往来和相互影响,也扩大了中央政权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因此,这种贡献,就并不单纯地是“进贡”和“纳贡”的关系,而具有更多的政治象征意义。随着这些进贡,政府也允许更多的西域、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来到内地,或经商,或求学,也有不少留居内地而作官的。这也增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认同感,有利于国家的安宁和各民族的团结和睦。这也是西北贡品和贡品文化对于中华的特别贡献之处,也是西北和西域输送的贡品的特殊意义之所在。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评价。


   作者简介

返回目录

杨继国:回族,生于1952年,宁夏吴忠市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参事,原宁夏文史研究馆长、宁夏文联主席

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