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80多年前祝桥有一条钦公塘,这一带却是芦苇、蒿草之地。后由金姓人家迁居于此,定居垦殖,继而瞿、陈、朱、沈诸姓乡民也迁居于此,随着年代推移,子孙繁衍,渐各成村宅,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瞿公勤恳厚道,颇得乡人尊重。在诸姓中瞿氏家族名望最高。但瞿公唯一的心病是长久游历在外,未聚家室。
一日,瞿公在恳荒时,突然在草蒿中发现一被家人抛弃的啼哭女婴,遂领养家中。邻女刘嫂常得到瞿公照顾,为了感恩,就帮助瞿公照料女婴。女婴渐渐长大,已有十三四岁,取小名为凤仙。
刘嫂某日挑着一篮野菜,正在歇凉亭休息,一个老和尚缓缓向她走来。老和尚对刘嫂说:“你脸带喜气,近日之内定有喜事临门。”
刘嫂诧异:“我一农家老妇,辛苦一辈子,哪有什么喜事可言?”
老和尚合掌:“我乃福泉寺当家和尚觉僧。晨起,突见一只彩凤飞舞眼前,遂一路寻来。不料,彩凤已去,莫非你与彩凤有缘?”
刘嫂大笑:“说得也是,我的邻居瞿公曾拾得一女婴,此女婴系我抱大,小名叫凤仙。”
觉僧抚掌:“原来如此,凤仙近日必生一子,恭喜恭喜。”
刘嫂不信:“凤仙今年才十三有余,尚是黄花闺女,何故会生子?”
觉僧低吟:“施主不知,凤仙怀孕是真的。不过,不是一般的胎气,而是得的仙胎。”
刘嫂板着脸仍不相信,一定要觉僧和尚讲清楚,不然不放他走。
觉僧和尚点头解释道:“仙胎就是龙投胎,是个男孩子,出生后,孩子额角头中间有点凹下去,两面有点凸出,像两只角,他身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这下,刘嫂呆住了:“世上真有这样的事?”
“那七十二颗黑痣生在啥地方?”刘嫂又不相信地问。
觉僧和尚笑着说:“这孩子是龙宝,将来是要坐龙廷当皇上的。不过,孩子在七岁之前,千万不能让他下河戏水。”说完,觉僧和尚就在歇凉亭消失了。
刘嫂又惊又喜,赶紧提着竹蓝,下了凉亭,直奔瞿公家中。
刘嫂还没赶到瞿公家中,就听到了一阵婴儿啼哭声,这哭声如雷贯耳,惊得刘嫂目瞪口呆。
刘嫂推开瞿公家门,只见瞿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原来,凤仙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婴。
刘嫂抱起男婴,不断地叫着:“龙宝!龙宝!”
刘嫂将遇见觉僧和尚的事告诉瞿公和凤仙,瞿公不信,查验龙宝的全身,果然在龙宝的一双小腿上各有三十六颗黑痣。再仔细看龙宝的额角,额角头两面非常凸出,真像两只龙角。觉僧和尚说得一点也不错!
听觉僧和尚说,龙宝将来要坐龙廷——当皇上的,于是瞿公非常喜欢这男孩,将龙宝视为珍宝。
祝桥地处偏僻,缺少学校。瞿公就把龙宝送到了下砂盐场远亲家居住。
下砂盐场宋代起就已经形成,下砂盐场在元初时迁址新场。当时松江地区最富有的为瞿氏家族,瞿氏家族中的瞿霆发曾担任过两浙都转盐运司副使。这个司的衙门在杭州,负责盐的买卖和调运,即是一个权力很大的官商。瞿霆发是瞿氏家族中当官级别最高的一个,当副使后又被提升为正职,也就是四品官。
瞿公找到了瞿氏族人,在族人的帮助下,龙宝五岁时便入学就读。龙宝十分聪明,老师未教,他就能先懂,十分称奇。
瞿公时常叮嘱龙宝不能下水,龙宝也十分听话,总是远离河港。瞿公因为要忙于农活,没时间照顾龙宝,龙宝的每天上学读书,都由刘嫂相陪接送。
那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刘嫂照例去接放学的龙宝,途经洪桥西港一条南北向的横港时,忽见港中窜出一只白虎,白虎嘴里还衔着一个小孩,啊,那小孩居然是龙宝。
刘嫂急得大叫起来:“龙宝!龙宝!!快来人呀,救救我们的龙宝!”
白虎听到刘嫂的叫声,回过头来望了她一眼。白虎口衔着龙宝朝刘嫂慢慢地走来,刘嫂也不胆怯,迎着白虎走去。白虎走到刘嫂跟前,将龙宝放到刘嫂面前。白虎看着刘嫂抱起了龙宝后,渐渐倒地,地下流淌着一大摊血。
刘嫂细观龙宝全身没有一点伤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龙宝对刘嫂说,他经过这里时看到有个猎人正张弓射箭,要射杀港沿的那只白虎。龙宝就上前扯住那人的弓,劝他不要杀生。那人就将他从港沿一把抓起,将他抛入河港。白虎看到了,就临空跃起,将龙宝衔入口中,衔上河岸。没想到,此时猎人暗箭伤虎,受伤的白虎是为了救他而死的。刘嫂闻言大惊:原来这是一只义虎。
刘嫂立即和龙宝跪在白虎面前,为白虎祈祷。
不料,一个壮汉提着弓箭走了过来,他从白虎身上拔下箭矢,将硕大的白虎扛在肩上,扬长而去。
刘嫂认得此人,原来他是远近闻名的祝桥江洋大盗杜三。
杜三听说洪桥西港一带时有白虎出现,就想剥虎皮牟利。但白虎平日里并不伤人,见白虎者甚少。此日,杜三正巧撞见了白虎欲杀之,不料,被龙宝撞上,龙宝扯了他的弯弓。杜三遂大怒而将龙宝抛入港河,谁知白虎居然去相救龙宝。
刘嫂带着龙宝回到祝桥,将此事告知瞿公,众乡邻闻知后都说白虎为天虎、义虎,并齐声数落杜三之恶。
杜三恼怒,纠集一帮海盗,放火烧了瞿家。在大火中,突然又出现了一只白虎,驮起瞿公和刘嫂,飞驰而去。
杜三见状惊恐万分,便命手下众盗贼掘毁圩塘。顿时,祝桥地区化作汪洋一片。杜三众人则驾盗舟随波逐浪,追杀溺水乡民。
此时,一条白龙从水中跃起,翻江倒海,掀翻盗贼水舟。白龙救起溺水乡民,乡民们骑上白龙背,获救者众多。
白龙将获救乡民驮上高墩后,白龙沿着圩塘的西侧,一路由南向北曲伏前行,所到之处泥沙翻滚,被翻掀的泥沙渐渐垒成了一条长长的圩塘,此圩塘经后人多次加固修筑,就成了今日的彭公塘。
潮退波宁之后,乡民们才明白,原来白龙是龙宝入水后的变身。是龙宝救了大家。
为了感谢龙宝,乡民们就将龙宝掘沙开挖的河道命名为白龙港,白龙港就在彭公塘的西侧。
为了纪念瞿公,瞿氏后人在乡人募集捐助下又在祝桥钦公塘西侧建了座瞿家庙。瞿家庙南与歇凉亭相望。
民国初年,庙南始有小肆,后又不断发展,有了小杂货、豆腐、菜馆、理发、木作等店肆。民国23年(1934年),南汇县长袁希洛督工疏通马路港,又在钦公塘东侧开凿马路港向北到陈家水洞河道。庙北的陈家水洞、沈家码头交通开始发达。每逢农历七月到十月间,山芋上市,沈家码头成了祝桥地区最大的山芋转运码头,俗称“瞿家庙头”。
瞿家庙头又开设了菜馆、杂货、点心、杂粮、木作、裁缝各店,至于零星小贩,不召自来,设摊叫卖,市面繁荣。由于山芋上市期特别繁盛,祝桥乡民们将这段时期叫做“百日红”。
据地理方位推测,昔日的瞿家庙所在地,大约在祝桥光明学校和祝桥新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带。
龙宝的传说不仅流传于祝桥地区,也波及到新场,新场乡民们闻知白虎的故事后,为纪念这对义虎,当地老百姓在白虎救龙宝的事发地点建造了一座白虎庙,庙内供奉白虎神像,说白虎是白虎星下凡。在白虎身亡附近的那条横港,也改名为白虎港。为纪念龙宝,又在白虎港上造了一座环龙桥,又称白虎桥。白虎桥桥墩内出土的奠基石上刻有“至正十一年岁次辛卯三月吉日”、“朱君实、朱辉远建造”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