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传说 > 正文

强盗出了祝家桥

发布时间:2014-07-23浏览次数:3005

江南古陆传说卷插图-(12).jpg 

南汇地区流传一句俗语:“横沔乌龟贼六灶,强盗出在祝家桥”(《见祝桥乡志》)。世人谁能说清楚祝桥强盗到底是指谁?传说中这句俗语与倭寇有关。

当时,倭寇不断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祝桥地区因为没有海防设施,倭寇乘机而入,横行乡里。面对这些成群结队的强盗,当地居民四处外逃,“祝桥”出强盗,也就随着逃难的民众流言四起。

乔镗是明嘉靖年间南汇最杰出的抗倭领袖。他率领的乡勇,也有人称“御寇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在抗倭战争中,多次获胜。

有一次,倭首率兵入侵祝桥,一路扫荡,倭寇已到达了祝桥镇东北六七里之地。前哨探子报告倭首,乔镗正把守着御寇河。御寇河在今祝桥老镇一带,是惠南到上海古水道的必经之地。乔镗在这里挖了一条御寇河阻挡倭寇入侵,又为方便民众通行,建了座竹桥,竹桥边建有兵营和箭楼。

倭首一听乔镗正守卫在御寇河,也就不敢轻易前行,便命令倭寇在近处的七墩和八墩扎营。为了防止乔镗夜间偷营,倭首又命倭寇在营前夜间挂上灯盏。因为七墩挂了七盏灯,八墩挂了八盏灯,后人也将七墩叫做“七灯”,八墩叫做“八灯”。

乔镗听说倭寇已大兵压境,他就在夜间巡营,察看倭寇动向。乔镗站在箭楼上,望东南视灯。突然,乔镗弯弓搭箭,对准倭首的将灯射去。

乔镗虽然是抗倭领袖,但毕竟他不是一员武将,箭楼离将灯又相距太远,羽箭飞经八墩上空,力已不足,羽箭已摇摇摆摆,眼看箭矢将从空中坠落。恰在这里,乔镗的部将祝云正带着一队骑兵巡逻御寇河,听到空中箭响,祝云抬头观望,认得此箭矢是乔镗所射之箭,就紧对着正在飞的箭尾顶上一箭。这一顶,不得了,祝云的箭顶着乔镗的箭,双箭前飞的力量无比,直飞倭首将灯,箭到灯灭。倭首一看营兵捡来的双箭,认得这是乔镗和祝云的箭,大惊失色,连忙下令退兵。

乔镗获知倭寇退兵后,非常高兴。乔镗命所有的士兵跟着祝云练射箭、习武艺。当地人为了保家卫国,开始习武强身,开始学习祝云的箭术,这里的孩童几乎人人都会弯弓射箭,箭靶就是挂在遏凉棚边上那棵八刺树上的倭首将灯。

那棵八刺树,学名叫枸骨树。这棵树虽然郁郁葱葱,树冠幅约17米,胸径达68厘米。由于年代太久,可惜这棵枸骨树早就不见了踪影。

虽然,在祝桥已见不到什么神树了,但祝云教乡民习武的传统,却流传数百年之久。祝桥地区曾出过六个举人,其中五个都是武举人,这五个武举人都在枸骨树下练习过箭术。

祝桥习武成风,求保自卫,名扬东海。倭寇强盗闻风丧胆,渐渐也就不敢再来骚扰侵犯。

从此,俚语“强盗出了祝家桥”也就有了两种解释。一是祝桥地区倭寇强盗泛滥,祝桥是倭寇的盘据点;二是祝桥地区习武成风,倭寇强盗在此,不能进,只能出。

在乔镗率领抗倭过程中,不仅祝桥抗倭功不可没,近邻的六灶、横沔人笑骂倭寇强盗为缩头乌龟,也叫“倭龟”;六灶人嘲弄倭寇强盗有犯必失,祝桥人则守卫在抗倭最前线,于是就承担起首挫敌兵的任务。到今,当地人还留传着一则歌颂祝云和乔镗的抗倭民谣《射将灯》:


双箭齐飞射将灯,穿云过海夸祝桥。

横沔倭龟六灶失,强盗挫在竹家桥。


另一则民谣《倭鬼叫》:


一枝二箭射将灯,三村四邻定胜糕;

五团六灶齐欢笑,七墩八墩倭鬼叫。